您的购物车是空的,快去添加商品吧
以下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后、OK智慧教育研究院专家组成员董鸿英女士的演讲全文:
各位下午好!我分享的题目是:《变革背后的变革》。第一个变革,指的是技术变革,第二个变革,指的是组织模式的变革。
我们说每一项划时代的技术进步,都会带给这个世界以改变。但是从技术的变革到社会的变革,这背后其实是有一条反应链的,也就是说这背后还隐藏着一系列的变革要素。
今天,我想探讨一下这一系列的变革背后的故事,聊聊从技术创新到模式创新。
翻开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技术的发展史。不同于汤因比等学者把人类文明的历史按照政治、地缘、宗教等因素来进行分期,以加拿大学者伊尼斯为代表的一系流派,是将技术作为人类文明分期的依据。这些技术包括什么呢?包括印刷术、电报、电话、互联网等,甚至是上上个世纪出现的铁路。
技术的革新最终是带来了社会的革新,那么新技术要产生这样的社会变革,它首先要通过新技术产生新的产品应用,然后新的产品应用催出新的社会组织模式。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有一项发明被很多学者认为它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它非常地不起眼,很小,但是它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人类的战争史。它就是马镫。马镫就是人骑在马上,脚踏的一个物件。英国史学家怀特曾说过:“很少有一项发明象马镫这样的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正是这样一个物件,使人和畜力结合在一起,士兵和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立的作战兵种。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物件,骑兵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兵种的。在我国,唐王朝正是凭借着强大的骑兵战胜了东西突厥、高昌这些周边游牧民族,创造了农耕民族大规模战胜游牧民族这样的战争奇迹。
这是人对于超自然能力的神话想象——半人马兽的形象。早期人类特别希望能够拥有像野兽一样的长途奔袭和作战能力。由于新技术的出现,人们的梦想得以实现,现实中的半人马出现了。骑兵因为马镫的出现解放了双手,双脚可以通过马镫获得平衡和反作用力,双手从而可以完成冲杀劈砍等军事动作,这也由此带来了一个新的封建阶层叫骑士阶层。
在马镫出现之前,士兵是无法在马上格斗的,最多能在马上射箭。马匹还只是一个运输平台,而不是作战平台。那时骑兵主要发挥的是侦查、袭扰这样的一些军事功能。但是骑兵可以在马上作战之后,他的角色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秦汉之际机动性很强的骑兵逐渐代替了战车,至唐朝,骑兵成为了主要的作战兵种,用于大规模的军事战争。
从技术的角度我们来看演进的历程。首先是新技术的发明也就是冶铁术的发明,这是发生在公元前春秋晚期,新的产品应用——马镫的出现是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后来这一项发明带来了一系列变革,骑兵作为一个主力作战兵种,被充分地重视。
针对骑兵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军事思想,包括从战国时期开始,兵法兵书《六韬》对骑兵的选拔、训练和作战进行了大量的阐述,后来针对骑兵的军事理论益加完善。
在装备方面,因为骑兵成了一种主要的作战兵种,所以对骑兵装备的升级变得尤为重要。从轻骑兵到重骑兵,一直到重甲骑兵,这一演变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骑兵在不断地升级。在金国的时候,铁浮屠的出现可以说把重甲骑兵发挥到一个极致。所谓浮屠就是塔的意思,马和人都由一层一层的盔甲武装起来,就像一座塔一样,他们就像开进战场的杀人机器一样。
那有了铁浮屠之后呢,又出现了铁浮屠阵型,就是把浮屠用铁链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在战场上冲杀。这可以有效地冲散敌方阵营,重甲骑兵作为集团整体冲锋是其他任何兵种难以抵挡的,铁浮屠的作战效率是非常高的。以至于金国两万骑兵平定北方,宋辽百万大军溃不成军。后来,把骑兵的战术思想和战争技巧发展到冷兵器时代巅峰的是蒙古,蒙古的铁骑在敌军眼中是非常恐怖的存在,为大一统的元朝打下了辽阔的疆域。
我们再举一个热兵器时代战争中新技术应用的例子。在古代,东西方都发明了火器,火药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唐朝末年火药就被应用于军事。但是为什么火器在西方演变成了现代的枪炮,而中国没有呢?新技术是出现了,但是中国没有将之运用到战争模式的升级当中去。
因为在中国,兵书上讲究的是战争的谋略、排兵布阵、战争的仪仗,较少谈武器。但是西方没有这样的战争文化和思想束缚,它们是工具思维的,在新技术革新的基础上发展了现代作战模式和军事思想。西方在这个科技树上不断地去迭代它的技术应用产品,而中国却把这种火器的应用视为一种战争的奇技淫巧,并不代表主流的战争思想。而且,火器如果大规模地应用,会影响传统的排兵布阵模式。所以,在中国,火器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迭代而成为现代武器。
在清朝洋务运动时期,尤其是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时期,其实清军也曾配备了一流的洋枪洋炮,不仅装备了先进的连发步枪,连加特林机关枪和后膛炮都有了,很多都是最新款,有的连出口国本国军队都没有大规模配备。北洋水师的装备实力一度曾是东亚第一。但是清军依然打不过列强,虽然有了新的产品应用,但是在实战上还是没有竞争力。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战争模式转换的背后是军事思想和作战组织形式的不同。清军虽然有了先进的武器、先进的装备,但是它的军事思想和它的作战模式、士兵作战意识还是一支没有脱离封建模式的军队,而不是一支现代的军队。
也就是说,谁先掌握了先进的武器和先进的军事思想,谁才能够先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同理可证,如果没有组织模式的创新,没有教育思想的更新,即使有了新时代的AI+教育技术和产品应用,也不可能成就真正的智慧教育。
在信息传播领域,与教育非常相关的一项发明,德国古登堡的印刷术。其实古登堡不是印刷术的首创者,他是把当时很多相关的技术融合起来,改进了活字印刷术,创造了近代的印刷工艺。自他之后古登堡印刷术在欧洲普及非常快,50年的时间里就涌现出了3万多种印刷品。可以说这样一项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了知识传播的可批量复制。
1455年古登堡印刷术印刷出来的《四十二行圣经》流传得非常广泛,被视为是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先声。因为古登堡印刷术,导致了一次媒介革命。因为古登堡印刷术,知识传播的效率倍增,欧洲的文盲大量减少,科技得以更快地发展和普及。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在其《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人排行榜》中,古登堡排到了第8位。很多学者也认为古登堡这项发明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例如美国学者伊丽莎白•爱森斯坦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巨著《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
但是我们看到,有了印刷的批量可复制的书籍,那是不是我们立即就有了知识传播的新模式,有了新的学校组织模式?实际上,从作为通用技术的印刷术,到现代教学模式的产生,这中间还隔了非常长远的距离。
古登堡的印刷书籍出现在500年前,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是370年前,而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是200年前才出现的。那么在间隔这么久的时间里,人们都做什么了?知识传播有了低成本批量复制的可能,但是现代的教育组织形式却一直在酝酿的过程中。
现代教育组织形式的突破与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夸美纽斯强相关。夸美纽斯是一位非常天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被后人总结为《大教学论》。《大教学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现代学校的组织形式,这就完成了从印刷书籍到现代学校教育思想革新的关键一环。
夸美纽斯认为要“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主张普及初等教育,这颠覆了以往教育只属于小众阶层的模样。他比较完整地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完善学校体系,阐述了学年制、全日制、考试制度等一系列的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式,使教学内容和教育组织形式标准化、体系化。
因为夸美纽斯,延续至今二三百余年的现代学校新的组织形式得以逐步成形。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成立,其实并不容易。试想,在近现代标准化教学之前,知识是混沌的状态,人们怎么知道一个知识点是属于数学的领域,还是物理或化学的范畴?学科领域是怎么被清晰地划分的?直到现在,在一些学科领域,还仍然有学者对于本学科的核心与边界甚至是学科的合法性进行着辩论。
如果没有思想上的革新,组织形式上的革新,班级授课制不会出现,现代的学科标准化教学体系也不会出现。现在,我们又看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知识和信息传播的路径已经被改变,它必然会带来人类历史上教育革命性的变化。就像冶铁术的发明最终带来了战争模式的改变,带来了国与国竞争实力的改变,AI技术也将最终带来教育领域教学模式的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出现必然会催生出新的教育模式,那么与AI技术的应用相适应的新的教育思想在哪里呢?当代的夸美纽斯在哪里呢?今天下午,我们是一个小型的会议,其实我们就是希望做深入的探讨。
会场中在座的校长、老师、教育科技的创新者、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其实都正在从事着当代夸美纽斯的工作,我们希望开创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新思想、新模式。那么,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把新的技术应用到教育的实践中去,运用到教育的核心场景中去,落实到教育的管理和组织情态中去。如果说只是接入了先进的硬件设备,其实这还远不是教育改革的根本。
AI技术如何与教育深度融合呢?我们看到现在新技术已经出现了,ABC群组,A是AI,B是大数据,C是云计算,ABC都有了。新的产品应用也出现了,产品应用包括AI+教育的智能硬件、服务软件、数据平台,这些虽然在完善过程中,但是它们已经进入教学常态化的应用了。
下一步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是教育的组织模式创新。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什么样的?AI技术和应用都出现了,老师怎么用它上课,学生怎么用它学习,课应该怎么上?教研应该怎么做?教学应该怎么管理?有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这一套,其实还是不成熟的,正在萌芽的过程中。今天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从技术创新到模式创新,OK一直在努力,首先OK在阶段性地完成第一步:OK的产品创新,形成了OK智慧学习机,AIoT教育物联网,PGC精品内容生产开放平台,KSU标准化知识流转体系,AI Cloud教育数据云,这一系列的探索和构建,都是为了打造与智慧教育相关的产品应用体系。
但是,即使它非常地完善,我们说它只是完成了第一步。从这个第一步到推动真正的教育变革,中间还差着一系列的反应链。那第二步应该做什么呢?是OK的模式创新,智慧课堂的教学形式是什么样的?智慧校园的组织形式又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发布的智慧教育城市形式又是什么样的?我们的教学该如何去组织?如何去创新?我们的学校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我们的城市与教育相关的角色如何更加数据化、信息化地进行科学决策?这一系列都是我们面临的新的问题。
现在我们需要去回答,OK也为此做好了准备,成立了全新的教育模式研发团队。从产品创新到模式创新,模式创新想做的就是刚才主持人所说的“授之以渔”,在实践中和大家一起去探索,一同去进步。
今天,我想OK所做的就是与一线的智慧教育实践者们一同迈出模式探究的步伐。有在座的各位,相信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