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 央视栏目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很多时候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来自于此。在“教育抢跑”的氛围下,有很多家长和孩子是被裹挟着进入超前、超难学这场追逐战中的毕竟“剧场效应”下,“不跑”无疑更焦虑。然而,一方面国家政策三令五申禁止孩子超前超纲超难学,要减负另一方面,家长虽为减负主张叫好,但为了培育孩子未来的竞争优势,仍在不遗余力带着孩子超前超难学。

那么超前超难学真的好吗?不超前超难学就真能减负吗?这一现象如此高烧不退该怎么破?在由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播出的大型教育谈话类节目《智慧学习方程式》中,这个教育难题有了时代新解。

图片1.png 

《智慧学习方程式》栏目

教育要遵循规律,孩子应在学习区学习。

判断一件事情可不可取,要看其是否按规律办事。就超前超难学这件事情,栏目主讲人贾云海提到了教育的最近发展区,倡导教育既不能把孩子推向远远超出自身接受能力范围的恐慌区,也不能囿于有认知的舒适区里,而是要让孩子在学习区不断开拓进取掌握新知。

图片2.png 

栏目主讲人贾云海讲述教育规律

像人们熟知的《伤仲永》,原本天赋异禀的仲永在父亲的唯利思想下能在学习区不断进阶,最终泯然众人。

这样看来,超前、超难学,实际上是在把孩子推向恐慌区,增加了学习负担,违背了教育规律。出于教育减负的考量,政策明令禁止超前超难的教育和学习也就可以理解了。

既然超前超难学有违“学习区”的教育规律,那又为何屡禁不止?家长为何不买账呢?

此前在网上热议的“南京家长已疯”事件中,南京的减负策略引起很多父母的反对家长认为不超前、超难学看似是给孩子减负了,但实则是在制造学渣。减负下的孩子虽然轻松了,但学习时间少了,不补课了,高考自然很难取得好成绩,未来的发展也会受限。本着提升孩子竞争力的想法,家长还是会对孩子提出高要求,在超前超难学的路上硬着头皮走下去。

若要扑灭超前、超难学这股火苗,关键要着眼于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成绩和效率。

当前传统班级授课制下每个班的学生是按年龄划分的,但同一年龄层次孩子的发展是有巨大差异的,一个班级的不同孩子学习水平不同,掌握层级也不同。而且老师上课是按标准化、流程化、体系化的方式主要结合大多数处于中间层孩子的学习难易度来讲课。这种情况下,学得快且好的孩子接收的是自己已知的内容,就容易陷入舒适区;而学得差的孩子不管老师怎么讲也总学不会,无疑是在恐慌区。

因此,要想增效,还需从孩子自身出发,打破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不再用统一的难度标尺来衡量每个孩子,找到每个孩子的学习区。

栏目观察员董鸿英博士也提到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学习难和易是因人而异的。如果孩子们是按照统一的学龄段大纲和进度来学习,这种难易标准是固定的,就存在有孩子超前、超难学。但学习本应该是追求个性化的,当以孩子自身实际的接受能力为衡量标准,就不存在对统一进度的超或不超。应该学什么,不是以家长和老师的意志为转移,而是要以孩子当前的接受能力和水平为考量标准,也就是要在自己的学习区学习。

图片3.png 

观察员董鸿英博士讲述学习区理念

这个时代已经在数据化、智能化,基于数据,基于能化技术,有条件去更加科学地定位每个孩子的学习区,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去匹配学习内容。

综合看来,“超前、超难学”好或不好,不能一概而论,要以孩子的实际能力水平为依据匹配适合孩子的学习内容如果孩子接受能力和水平跟不上,违背规律的超前学、超难学,会带来重大伤害;反之,如果孩子接受水平和能力跟得上,则应依据孩子当前的能力水平,适当拔高拓展。


为您推荐其他相关内容